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园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教学建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教学建议

 2016-05-16 来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


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结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将这些精神体现到教学过程中。


一、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这些论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基本观点,也体现了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既坚持了事物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生动运用。

 “十三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具体坚持和运用。“十三五”规划的起草制定,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倒推,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又针对薄弱环节、滞后领域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

在教学中,上述内容建议在导论第二节“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与世界”中进行讲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与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也必将对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坚持依法治国,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这些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为实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遵循。应通过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深化学生对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认识,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坚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是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前赴后继和不懈奋斗,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增强世界上推动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比如,“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必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实现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中国保民生、补短板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为全球减贫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教学中,上述内容建议在第二讲第四节“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中进行讲授。


三、把握当代中国与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十三五”规划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最新研判,集中反映了我国的实际国情,也集中体现了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深化对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的认识。

从国际来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但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总体看,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同时,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可能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

在教学中,上述内容建议在第一讲第一节第二目“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和第二讲第一节“当代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进行讲授。


四、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决定了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具有内在必然性。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或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主张具有本质区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教学中,上述内容建议在第二讲第四节第一目“中国的发展道路”中进行讲授。


五、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应通过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理念创新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应通过联系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加深对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不能过于强调某一个发展理念,而忽视其他的发展理念。在教学中,建议在第二讲第四节第一目之后增加一目,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发展”(原第二目顺延)为题进行集中讲授。

同时,应将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教学大纲相关内容中。比如,在第二讲第三节第一目“全面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历史趋势”中,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第五讲第三节“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讲清楚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第二讲第四节第二目“全面深化改革与推动全面发展”中,讲清楚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在第四讲第二节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涵”中,讲清楚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第一讲第四节“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讲清楚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在第三讲第三节第四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讲清楚共享发展注重的是公平正义问题,必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此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一些比较具体的部署决策,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讲授。如,在第三讲第三节“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第四讲第三节第三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及贡献”、第六讲第三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中,可分别讲授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新目标新要求。